您好!欢迎访问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官网!
揭秘云南神秘的玛丽玛萨人
- 分类:民族风情
- 发布时间:2020-09-21 11:06
揭秘云南神秘的玛丽玛萨人
- 分类:民族风情
- 发布时间:2020-09-21 11:06
揭秘云南神秘的玛丽玛萨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全球仅2000人
在云南维西举行的丰收节庆典上,渝帆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玛丽玛萨人,他们是居住在云南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境内的一个族群,约有2000余人左右,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文化,但在五十年代民族识别中,玛丽玛萨人被划为纳西族支系,集中分布在维西县塔城镇海尼行政村的高古、海尼等几个自然村以及柯那行政村的关里洛、新村、汝柯自然村。“玛丽玛萨”意为“猎物不放挞,猎人死不掉”之意,是玛丽玛萨人离开父母外出打猎时父母送给他们的祝福语。玛丽玛萨人是边疆的一个少数群体,近年来逐渐受到外界的关注。
当天的庆典上面,玛丽玛萨人表演了两个节目,一个是和明辉与木丽英演唱的玛丽玛萨歌曲《开天辟地》,一个是塔城镇海泥村组织的《玛丽玛萨舞》
庆典结束后,渝帆与玛丽玛萨著名歌手和明辉作了短暂的聊天,他给我大概讲解了玛丽玛萨人的一些基本情况,他说,他们生活的地区生活着傈僳族、藏族、纳西族、彝族和汉族等多个民族。因为交流的需要,他们每个人都会讲四五种不同的语言,与傈僳族交流的时候,他们会讲傈僳族语言;与藏族交流的时候,他们就讲藏语;与彝族交流的时候,他们就讲彝族语,与汉族交流的时候他们也能讲汉语;但他们自己内部交流的时候,又会讲他们的自己的玛丽玛萨语。
关于“玛丽玛萨人”的渊源至今仍是个谜,有学者因语言、习俗等相近认为他们属于纳西族支系,而且他们多数都姓纳西族的一个大姓——“和”,官方户籍统计资料也将他们列入纳西族;
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是摩梭人后裔,因为“玛丽玛萨”的谐音是“天地间的摩梭人”;
甚至还有人认为他们是羌族的后裔,是从四川西部迁徙过来的
据说柯那村的“玛丽玛萨”老年协会也曾专门研究过自身的起源,还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了材料。传说中,“玛丽玛萨人”的祖先是北极寿星的孙子,来维西打猎,居住在腊普河旁悬崖的“猿人洞”里。
那个“猿人洞”在考古学界的称呼是戈登遗址,证明迪庆在新石器时期州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对研究三江并流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同一时期文化的联系有重要价值。
“玛丽玛萨人”不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自己的语言、服饰,还有自己的原始宗教和自然崇拜,他们每年都要祭山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还有自己的“玛萨节”,分别在农历的正月和六月,穿上综合了藏族和纳西族服饰特色的衣服,跳舞、驱鬼,祭献药材、鱼、米和牛奶做成的食物,以求健康、长寿和五谷丰登。
除了自己的节日外,因为不同民族的共处和融合,“玛丽玛萨人”的节庆和祭祀活动之多是其他民族少有的。藏传佛教、纳西族的东巴教与“玛丽玛萨人”的原始宗教在他们的村里和谐共处:藏传佛教的经幡迎风飘扬,“玛丽玛萨人”在玛尼堆前烧香祈福;纳西族的“色恩”、“冲把别”等宗教活动,以及彝族的“火把节”,他们也同样开展。
同行的维西旅游局的李建生主任给我们介绍说,“玛丽玛萨人”勤劳而热情,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种植玉米和稻谷,一些青壮年也外出打工。此外,村民们从山上挖来的野兰花远近闻名,有的兰花可以卖到几万元一株。近年来,他们的生活水平在政府的帮助下有了很大提高,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都得到改善,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养老金、免费义务教育和高原农牧民补贴政策等。
李主任说,玛丽玛萨人能歌善舞的,他们的歌舞有两个源头:其一,源于模仿飞禽走兽;其二,源于生产劳动。在腊普河一带,某些动物到了生殖繁育季节,常常以悦耳的声音、优美的形体动作展示其美,以取悦异性。玛丽玛萨先民在林中打猎时,常被这些动物优美的叫声和姿态所吸引,于是试图模仿,有了早期玛丽玛萨歌舞的雏形。
玛丽玛萨早期的歌舞雏形是源于其先民模仿动物的叫声与姿态,而现代意义的玛丽玛萨歌舞则更多的是源于生产劳动。以前的玛丽玛萨人通常集体协同劳作,在节奏变换的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身体的动作以及劳作的快慢,往往会出现类似于舞蹈和歌唱的行为,人们逐渐体验到舞蹈、音乐的美感,并开始有意识的创作歌舞。
随着社会的发展,玛丽玛萨人的生计方式逐渐由狩猎向种植业、养殖业转变,一些反映当时粮食生产和收获的歌曲应运而生,如犁田歌、插秧歌、砍柴歌、打板栗歌、打粮歌、收获歌等。
玛丽玛萨人,他们差点成为中国的第57个民族,但因为很多方面与纳西族相似,所以划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以前鲜为人知,后来慢慢引起社会的关注,他们的文化和歌舞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最后问题来了,你听说过玛丽玛萨人吗?
OFFICIAL ACCOUNTS
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
ONLINE MESSAGE
在线留言